媒體簡介
《齊魯周刊》系山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管,齊魯周刊社主辦的山東第一新聞人物周刊,依托經濟職能部門的背景,向讀者提供宏觀經濟資訊和微觀經濟信息,滲透社會經濟的各個層面。《齊魯周刊》自1999年9月創刊,10年來的沉淀與積累,已成長為山東周刊第一品牌,以“關注主流人群,關注精英人物”為理念,挖掘、報道了時政、文化、財富、娛樂等領域的熱點人物。
可不可以讓資本越位跟國學談一場戀愛?假設可以,資本男與國學女將如何把這場風花雪月進行到底?山東新稀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明德天下國學社社長湯傳忠,為這樣一場戀情做出了近乎完美的詮釋。
算盤要靠《論語》來撥動
2004年湯傳忠在自己的企業蒸蒸日上之時做了一次轉身:從激烈的商場投身恬淡的國學。如今人們提起湯傳忠,董事長的頭銜已臣服于國學推手的雅號。
如果不外出旅游、考察,沒有朋友來訪,湯傳忠的一天是這樣度過的:清晨到公司散步,做“身心和諧運動”(一種國學倡導的有益身心的健身運動),之后到辦公室安排一下工作,看報紙、上網。中餐后睡個午覺,下午和員工們一樣下班回家。
他這樣總結自己的日常工作,“每天真正的工作時間,兩小時足矣,其余時間一半外出考察和旅游,另一半結交天下文人墨客。”
面前的湯傳忠作為企業家的印跡淡若無痕,平和的面色,流暢的表述,內斂的氣質,讓他看上去更像一位大學老師,剛從講臺上走下來的樣子。湯傳忠說“正是國學引導自己重新找到了自我”,十幾年商海的跌宕起伏已把心靈磨老,有一天突然感覺非常茫然,身心俱疲,那時候特別渴望被填充一下,偏偏在這時遇到了肖衛東等幾個國學愛好者朋友,他們有一個類似沙龍的小組織叫“明新學社”,湯傳忠側身其中儼然如魚得水,“碰上明新學社是個偶然,但結識這類國學朋友應該說是個必然,與國學的結緣也是命中注定”。
日本近代工作之父澀澤榮一在他的名著《論語與算盤》中說:“我始終認為,算盤要靠《論語》來撥動;同時《論語》也要靠算盤才能從事真正的致富活動。因此,可以說,《論語》與算盤的關系可謂是遠在天邊,近在咫尺。”澀澤榮一的論述為資本和國學的戀愛提供了理論的支持,向來為偏嗜傳統文化的企業管理者奉為圭臬,而這種結合一旦在企業家身上尋找到興趣的支撐者,所引發的化合反應必將風生云起。
湯傳忠大學時就喜歡吟讀四書五經,喜歡沉浸在古人的思想情懷中與先哲進行精神的對話,這種喜歡非常單純,可以等同于對一朵花的注目。加入明學社后,湯傳忠跟隨國學老師研修了10個月的《大學》,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尋根之旅。“開始我并不是最積極的,后來我發現老祖宗的這些東西竟然可以指導我們今天的工作和生活。”湯傳忠說。
隨后,他成學國學的積極推動者,從明新學社演化出了“明德天下國學社”,進而注冊成立了濟南市傳統文化研究會。“每次大家湊在一起又學習,又放松,感到非常快樂。我們從知識上也許不會得到太多升華,但這種方式可以喚醒一個人對生命價值、自身文化的認同。從過去那種不自覺到自覺狀態,喚醒內心深處那些被掩蓋的東西。”柔軟的國學如同一條繁華的小徑引領著湯傳忠一路走來,對照往昔經歷過的諸多挫折和磨難,他直言“創業之初犯的錯誤,如果早懂得國學至少可以避免一半”。
誰見過自己偷自己的老總
湯傳忠的創業史跟許多成功人士大體相似,這種司空見慣的勵志故事很難再引起人們被現代傳媒輪番轟炸過的大腦的興奮,但他特殊的方式還是讓我們產生了繼續傾聽的興趣:不是成功者的炫耀,而是反省。
他的童年是在安徽安慶一個貧窮的小山村度過的,從那時起“貧窮”這二字一直是他的能量之源,直到他有了自己的企業。一個乖巧聰明的孩子加上一個饑餓而快樂的童年,湯傳忠那時最崇拜的對象是父親,因為他會“投機倒把”做販賣小豬的生意,可以憑借做生意改善全家的生活,“這大概是我經商因子的最初萌芽吧”。
1987年在山東大學生物化學系就讀的青年湯傳忠,開始在商海中小試牛刀。“那時來上學總共帶來200塊錢,花完了,七八次提筆給家里寫信都下不了筆。”于是做家教,于是承包學校埋暖氣管道的活兒,一方土幾塊錢,卻把鞋底踩斷了,心疼得受不了,轉而去販賣港式面包,小有收獲,后來干脆把弟弟從老家叫來一塊販賣油餅,“一個餅切四片,以每片兩毛錢,外加二兩飯票的價格出售,一斤就能賺3毛5分錢,這里邊已經包含了一個簡單的商業設計思想”,幾個月后,弟弟帶回家2500多塊錢。大三那年,他聯合一個同學做起了電影包場的生意,貼宣傳海報,布置售票網點,跟電影院的人談價錢,這真像是一次“商業總動員”,硬生生把一個當進物以稀為貴的本科生引向了“歧途”。
期間,湯傳忠失去了一次成為“萬元戶大學生”的機會,他說也就是那時他深刻領悟了老祖宗的那句話:“機不可失,機不再來。”
1995年,北漂過、助教過、推銷過的湯傳忠已經是一家專做兒童保健品企業的老板了,可他這個老板當得很艱難,“13年來,我和我的企業咬牙闖過了5次¢生死關¢”,最嚴重的一次,他的同行舉報他生產假冒偽劣產品,不明真相的工商部門把倉庫貼上了封條,盡管他和員工都清楚和堅信自己的企業絕沒有違法生產,證件手續齊全,但在等待處理的過程中,各地發回的催貨單扼得他快要窒息,這樣下去用不了幾天這個企業就得關門,怎么辦?關鍵時刻,他只好悄悄讓自己的員工弄開倉庫的門,去“偷”自己的產品,勉強維持供貨。那些天,失眠的他經常一大早來到工廠附近的一片玉米地前嘆息,“那片玉米地一眼望不到頭,我也不禁問自己哪里是我的頭呀”。
當記者問起他是怎么渡過難關的,湯傳忠用手指叩叩牙齒,開玩笑地說,“你沒看我的牙齒很硬嗎,就是靠咬著牙硬挺過來的。”
今天湯傳忠的山東新稀寶股份有限公司已是全國知名的微量元素保健品企業,在濟南高新區有了自己的辦公樓,在章丘有了一片偌大的生產基地,“那幾年的艱難是寶貴的財富,一個企業的成長太順利往往不會去珍惜”。
中國保健品企業的平均壽命是7.5年,而經歷保健品市場多次風云變幻的湯傳忠在2002年明確提出了做百年企業的愿景,周圍不乏懷疑和譏諷的目光,就在這些有色眼鏡的關注下,湯傳忠走向了國學,“沒有文化支撐的企業就像缺鈣的人一樣站不起來,而企業的高度取決于老總的高度。”
讓國學把脈資本
創業初期,湯傳忠也走了私企常用的“親情路線”, 部分親人無私前來幫忙,“是家庭的支持讓我走過了那段艱難的歲月,后來公司逐步發展以后,需要現代化管理。”由游擊隊向正規軍轉變并不容易,不理解的有親人,也有跟隨多年的老職工。有人質問:“湯經理,難道我們一年能賺幾千萬還要改嗎?”甚至有人說出了“過河拆橋”的話。
“這時候國學給了我解決問題的智慧。”湯傳忠依據《中庸》中所講的處理親屬關系及元老級人物時要“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的要求,對他們“給其榮譽和利益,同時減少管理權限和機會”。最終獲得了家人的諒解和支持。
湯傳忠說,“儒家講修、齊、治、平,修身放在第一位,而君子修身的關鍵在于¢慎乎德¢,《大學》有¢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之說。就我創業的過程來說,¢修德以有財¢是我所追求的資本與財富的最佳境界。”
在國學社里,湯傳忠系統研讀了《論語》、《大學》、《中庸》、《孟子》等儒家經典,廣泛涉獵了佛家、道家、兵家、法家、墨家等傳世經典,現在他的每一個企業行為都能“不超規矩而自成方圓”,“原來企業的決策是我一個人說了算,后來組成了一個小組,大家一塊討論,這就面臨一個自己的意見可能被否決的情況,但企業的利益大于個人的面子,所以現在凡事我只是拿出個大概,小處不表態,讓他們自己表態自己發揮,這不就是老子“無為”思想么?”
國學給予了湯傳忠淡定和從容,與當初的疲于奔命相比,今天的他“稍稍感悟了一些企業和做人的和諧之道,有了些舉重若輕的感覺”。
身在儒學的發源地,湯傳忠不喜歡被稱為“徽商”,他說自己的商業思想大多得益于儒家,從儒家的有為到道家的無為,從商業到國學,在湯傳忠看來“一切終究要回到生活的本源”。
本文摘自2008年第29期《齊魯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