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畫冊》記者王勉勵采訪山東新稀寶董事長湯傳忠紀
《山東畫報》于1943年7月誕生在沂蒙老區,解放前一直是我黨我軍的有利宣傳武器,為新中國的到來做出了重大貢獻,在新時期,她又成為山東人看世界,世界人看山東的一扇重要窗口,并且屢屢獲獎。《山東畫報》是一本圖文并茂的大型新聞紀實性月刊,她以攝影專題為主,格調高雅、印刷精美,在內容上貼近時代和生活,既注重新聞紀實性,又兼顧了知識性、趣味性和欣賞性,發行范圍已覆蓋了世界上20多個國家和地區。曾榮獲國家期刊獎、連續三屆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期刊等榮譽。
人生有很多的機遇,只有那些把握住機遇,充滿自信而又不斷堅持的人才能取得人生的成功。1995年,當機遇向湯傳忠走來的時候,他拋棄一切,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他認定的事業中,背水一戰、披荊斬棘、咬牙堅持,經過十幾年的奮斗,終于把只有一個人的公司做成了年產值幾千萬元,公司員工遍布全國各地的聞名全國的微量元素保健企業——山東新稀寶股份有限公司。
十幾年的奮斗,湯傳忠有苦惱,有歡樂但更多的是創業的艱辛和做人的感悟……
湯傳忠的童年是在安徽安慶一個貧窮的小山村度過的,一個乖巧聰明的孩子加上一個饑餓而快樂的童年,湯傳忠那時崇拜的對象是父親,因為他會“投機倒把”做販賣小豬的生意,可以憑借做生意改善全家的生活,“這大概是我經商因子的最初萌芽吧”。
1987年在山東大學生物化學系就讀的湯傳忠,由于生活所迫,在業余時間做起了生意,他做過家教,承包過學校埋暖氣管道的活兒,販賣過面包和油條,那時大學生做生意幾乎被看成異類,湯傳忠在別人異樣的目光中默默地經營著,在別人打牌、侃大山的時候一分分地積攢著生活費,大學四年,只用了家里三、四百塊錢,最初的無奈經營,給湯傳忠積累了一定的商海經驗。期間,湯傳忠失去了一次成為“萬元戶大學生”的機會,他說也就是那時他深刻領悟了老祖宗的那句話:“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窮人的孩子更能抓住機遇。1995年,北飄過、助教過、推銷過的湯傳忠有了一點小小的積蓄——五萬元錢,那時在中科院做畢業論文的他看準了中國的保健品市場,豐富的科學理論基礎讓湯傳忠看到了他生命中的又一次機遇,大學時的遭遇提醒他再也不能錯過了!于是,湯傳忠把視若生命的十萬元錢全部投了進去,在濟南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注冊了只有他一個人的公司,那時由于注冊資金少只能叫開發中心,創業初期,湯傳忠也走了私營企業常用的“親情路線”,部分親人無私前來幫忙, “是家庭的支持讓我走過了那段艱難的歲月,后來公司逐步發展以后,引進了現代化管理,親人們又再做一次奉獻,主動調整自己的崗位,以適應公司的發展。我很感動,從內心深處很感激他們。是親人的鼎立支持奠定了這份事業!”湯傳忠想想說。可他這個老板當得很艱難,13年來,他和他的企業咬牙闖過五次生死關,最嚴重的一次,他的同行舉報他生產假冒偽劣產品,不明真相的工商部門把倉庫貼上了封條,盡管他和員工都清楚和堅信自己的企業絕沒有違法生產,證件手續齊全,但在等待處理的過程中,各地發回的催貨單扼得他快要窒息,這樣下去用不了幾天這個企業就得關門,怎么辦?關鍵時刻,他只好悄悄地讓自己的員工弄開倉庫的門,去“偷”自己的產品,勉強維持供貨,那些天,失眠的湯傳忠經常一大早來到工廠附近的一片玉米地前嘆息:“那片玉米地一眼望不到頭,我也不禁問自己哪里是我們的頭呀”。
當記者問他怎么渡過難關的,湯傳忠用手指叩叩牙齒,開玩笑地說:“你沒看到我的牙齒很硬嗎,我就是靠咬著牙挺過來的”。湯傳忠就是靠著堅強的信念和對自己無比的信任,克服了一個個困難,終于把自己認定的事業一步步做得強大起來。
今天的新稀寶人在湯傳忠這個掌舵人的帶領下,正以脫俗的氣質、極大的社會責任感及超凡的人格魅力,服務著社會,向著一流的企業不斷奮進著……
本文摘自2008年第12期《山東畫報》